校拥有一批治学严谨、德高学富的教授和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全校有1165 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70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名、省级专家7名、博士生导师3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授、研究员194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96名,全校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8.3%。
1949年12月12日,青海民族学院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成立。
1950年4月,“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改名为“青海省人民公学”。
1950年9月,“青海省人民公学”更名为“青海省民族公学”。
195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成为青海省第一所高等院校。
1962年10月,青海师范学院、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和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民族学院。
1964年3月,国务院批复青海民族学院分设为青海民族学院和青海大学。
1979年5月,省委决定由省委书记扎西旺徐同志兼任青海民族学院院长,张济民同志任青海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学院招收第一届藏缅语族语言文学研究生。
1981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民族学院为首批授予硕士学位单位。
1993年7月,青海民族学院获得外国留学生学历培养权和学位授予权,开始对外招生。
2000年11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青海民族学院,组建青海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4月,青海职业技术学院实质性整合到青海民族学院。
2003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5年5月,西宁铁路司机学校整体并入青海民族学院。
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近年来,我院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为毕业生广泛搜集用人信息,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目前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6个民族的学生12746名在校学习,其中硕士研究生1000名。
学生宿舍
学校为新生提供不同档次的公寓,收费严格按青海省物价局审批的标准执行。
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0个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青海省应用数学研究所、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8个省级科研机构和藏学研究中心等15个校级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