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教职工 1176人,其中专任教师865人,教授108人、副教授312人,博士180人,兼职博导硕导 72人,博导3人。现有各类荣誉专家28人次,其中,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人选2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11人,黄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学校还聘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100余名知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常年聘有外籍教师20余人。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学源、年龄结构得到整体优化,师资力量日益雄厚。
黄冈师范学院是1999年3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来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一所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师范院校。自1905年成立“黄州府师范学堂”,黄冈师范学院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办学历程。
1905年创办的黄州府初级师范学堂,后更名为黄州府师范学堂。抗日战争期间,学校一度由黄冈县三解元(黄冈县泗泊河)迁址到新洲大渡村,并改名为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开设普师、简师班,培养中小学师资。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曾几度迁移校址,1945-1947年由新洲大渡村迁至黄州,1947年到1948年又由黄州迁到汉阳,1949年再度迁回黄州,学校虽历经辗转,校名则始终是“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
黄州解放后,黄冈师范学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接管,改为“湖北省黄冈师范学校”;1949-1950年,普通师范和艺术师范合并,组建黄冈行政区立中学师范部;1953年7月恢复成立了湖北省黄冈师范学校,广济师范学校并入;1960年,学校更名黄冈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秋,黄冈大学、黄冈幼师撤销,60级学生共五个班并入湖北省黄冈师范专科学校。“文革”时期,学校复名黄冈师范学校,挂师范学校和进修学校两块牌子,1975年开始招收高师班。1977年秋,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黄冈分院”,由省政府批准成为大专院校。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黄冈师范专科学校,从此,学校作为正规的普通高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6年,学校升格为副地级;1988年,学校被评为首届“全国先进师专”。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省教委下文,黄冈教育学院并入,学校的教育功能和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1998年12月17日,我校的“专升本”考察评估以90%的高票通过专家评审,“专升本”获成功。1999年3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黄冈师范学院;2000年11月28日,我校在珠明山新校园隆重举行了“黄冈师范学院”的挂牌庆典,标志着我校的发展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004年,黄冈师范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在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率先通过了这项评估。12月25日至30日,教育部专家组莅临我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经过6天的认真评估,专家组认为我校定位准确,办学思想正确,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突出;重视制度建设,教学管理日趋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快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风校风优良,社会声誉良好。
至此,历经百年耕耘,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涉及文、理、工、法、经、管、教、农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高等师范院校。学校教学环境优美,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学术氛围浓郁,师资队伍力量雄厚。
进入“十一五”,黄冈师范学院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今天,在“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全校15000名师生员工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攀层次、创特色、上水平”。我们深信,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黄冈师范学院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明天,新的辉煌!
学校毕业生基础扎实、特长突出、富有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形势下,我校毕业生始终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0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湖北高校中居第一位,2006年以来,就业率连续5年在 90% 以上;近年来,学校部分院系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50%。在学校培养的3万余名历届毕业生中,许多人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师、知名专家学者,一大批人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和骨干。近五年来,学校曾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面向全国 27个省市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联合培养),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生 2000 余人。
住宿费600-1200元/年。
学校建有经济林木种质改良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北省重点试验实验室;农业资源利用为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2 个学科是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同时是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生物、化学、媒体传播、电子电工、艺术与设计、数学应用与信息处理综合训练、英语语言学习中心等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湖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等3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生物资源研究所、不确定系统研究所、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等20个研究机构,设有“十大基金”资助各类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