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 : 上海

重点学科 : 1 个

类别 : 农业

硕士点数 : 55 个

隶属 : 农业

博士点数 : 24 个

教职工1100余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近800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00余名。学校拥有双聘院士2名、第一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国家“千人计划”)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4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1名、国务院政府特贴人员10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上海千人计划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5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7名、省市级教学名师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2名、一级学会会长3名等,拥有上海市东方学者18名、上海曙光学者14名、上海浦江计划17名、上海科技启明星10名、阳光学者4名、晨光计划5名等为骨干的师资队伍。

海海洋大学前身是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原为农业部部属高校,2000年起由农业部划转地方,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200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发文,共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校训是:勤朴忠实。

学校一贯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建立在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近三年来,各专业就业率约在95%左右。其中与上海经济发展结合密切的专业就业率较高,如经济类、机械类、外语类等等。另外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并通过搭建专业选择平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水平。

学校目前共有12个学院(部),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2800余人、研究生2800余人。学校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大学以及多个国际组织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与23个国家的73个学校或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境外多所大学互派留学生,目前学校各类留学生人数共计145人,分别来自18个国家。学校长期参与中美海洋生物资源合作计划,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水产学会、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每生每学年1200元。沪价费[2003]56号、沪财预[2003]93号、(沪教委财 [2012]118号)。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设施齐备。拥有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水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水产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淡水水产种质资源与利用、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淡水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上海)、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大洋渔业资源环境观测试验站、远洋渔业培训中心等农业部中心平台。拥有2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1个上海高校水产养殖E-研究院和1个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等。建有国际海洋研究中心、中美(SHOU-NOAA)海洋遥感及渔业信息研究中心、淡水鱼加工利用研究室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和极地海洋适应生物与生态联合实验室、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共建科研平台,建有我国唯一一家拥有CNAS和CMA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洋山港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海洋测绘应用工程技术中心、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学校在全国各地有5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包括上海市浦东新区、浙江省象山县的两个科研教学基地。
学校建有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下设数字海洋研究所、海洋药物系统及神经科学研究所、海洋药物与健康食品研究所、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海洋渔业遥感GIS技术实验室、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实验室、中美海洋遥感及渔业信息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有外国语言研究所、中国鱼文化研究所、鲸馆、水生生物科技馆、校史馆、三史馆、大学生校园文化展示馆,拥有国内外闻名的鱼类研究室、标本室。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建有服务我国水产行业的中国水产网。学校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约122万册,电子图书约70万册,数据库30余个,馆藏资源突出学校的海洋、水产、食品特色。由学校承办的《水产学报》、主办的《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水产学报》获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学校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和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挂靠单位。

图片上传